发改委将互联网首诊纳入医保 互联网医疗将被“扶正”?

2020年04月17日 17:23  
  近日,国家发改委印发《关于推进“上云用数赋智”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》的通知称,将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,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保结算、支付标准、药品网售、分级诊疗、远程会诊、多点执业、家庭医生、线上生态圈接诊等改革试点、实践探索和应用推广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是国家政策性文件中,首次放开互联网首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。
 
  这一政策层面利好,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互联网医疗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补充作用。招商银行3月5日发布的研报指出,我国2019年在线问诊量约5.6亿次,线上渗透率约6.2%,渗透率相对较低。受到2020年的疫情影响,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医疗用户渗透率将达到7.9%,在线医疗用户规模接近5000万人。根据《焦点访谈》栏目的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,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,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。
 
 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,在政策推动及需求增加的背景下,互联网医疗行业有望于2020年迎来多重催化,行业加速发展的拐点即将到来。
 
  京东健康相关人士对新京报表示,上述发改委通知中,涉及互联网医疗最核心的关键点在于“首诊”,这是国家第一次松口。此前不开放线上首诊,还是因为大多数病症,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介入式检测手段。而皮肤科和心理精神科,又被医疗领域普遍认为,是已经具备了成熟完整的线上诊断机制的,适合作为线上开放互联网医疗首诊的试点科室。
 
  他还表示,允许首诊纳入医保,减少了互联网医疗的部分限制,能够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。互联网医疗得到更充分的发展,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,推进分级诊疗实现。当然了,首诊放开,一定是要设立标准和门槛的,这是所有事的前提。
 
  企鹅杏仁总裁马丁则从解约医保开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。“互联网医疗首诊纳入医保,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确实是十分利好的便民措施,而对医保本身而言,也是很好的节约成本的方式。常规的去医院看病,是一个成本很高的看病方式,互联网医疗发挥线上线下优势,可以通过类似国外的‘repeat prescription’模式,减少线下购药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成本、经济成本、环境成本等,有效节约医疗资源,与此同时,线上在合理的监控下,实现线上随访、在线开方、送药上门、医保结算等一站式服务,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便利的医疗服务。”马丁对新京报表示。
 
  对于患者而言,疫情期间线上就医习惯已养成,受益于首诊医保政策的放开,互联网医疗有望成为疫情之后的就医新常态。按照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的设想,以后,不管在家里还是在旅途之中,用户只要通过手机的医保电子凭证就可以完成身份认证,就可以在线复诊、开药、医保支付结算,未来如果电子病历逐步共享之后,这就成为一种标准的工作模式。此外,微医方面还表示,期待进一步的实施细则的出台。
 
  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对新京报表示,互联网医院在分流患者、疏解压力上起到重要作用,成为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疫情后政策放开,用户习惯也养成,互联网医疗有望成为新常态。
 
  事实上,在这一政策出台是在不断试水基础上进行的。2月4日和7日,国家卫健委先后印发《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》《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。3月2日,国家医保局、国家卫健委两部门发布《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“互联网+”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》,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、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,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。
 
  伴随国家卫健委的发文,各地也出台了多个互联网医疗政策。在政策的加持下,仅今年前三个月,企业新增量就已超过11000家。曾经不被看好的春雨医生,时隔几年获得了搜狗的投资;而早年传出上市消息的微医也再传IPO消息。
 
  与行业和政策层面的火热不同,盈利难仍是摆在各互联网医疗企业面前的挑战。平安好医生2019年年报显示,全年营业收入为50.65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上年同期为33.38亿元;亏损为7.34亿元,上年同期亏损9.12亿元。阿里健康2019年中报显示,亏损额度从上年同期的9000万元,缩减91.5%至760万元,但仍为亏损状态。在腾讯体系内的腾讯医疗健康团队,也一直维持投入状态。